“臭名昭著”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嗜鹽細菌,屬于弧菌屬,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在沿海地區和夏季高發。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菌體呈弧形、桿狀或稍彎曲,大小為(0.5~0.8)μm×(1.4~2.6)μm,單端鞭毛,運動活潑。
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無莢膜。
生長條件
嗜鹽性:需NaCl(氯化鈉)環境生長,最適鹽濃度為2%~3%,在無鹽培養基中不生長,高鹽(>8%)環境生長受限。
溫度范圍:適宜生長溫度為30~37℃,耐低溫,在冰箱冷藏條件下可存活較長時間。
pH適應:在pH7.5~8.5環境中生長良好,耐酸能力較弱。
抗原結構
有O抗原(菌體抗原)、H抗原(鞭毛抗原)和K抗原(莢膜抗原),血清型眾多,部分血清型具有致病性。
致病物質
耐熱直接溶血素(TDH):是主要毒力因子,可破壞紅細胞膜,導致溶血,同時損傷腸道黏膜細胞,引起腹瀉、腹痛等癥狀。
耐熱相關溶血素(TRH):部分菌株可產生,與TDH有相似毒性。
黏附因子:幫助細菌黏附于腸道上皮細胞,促進感染。
感染機制
通過攝入被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或未煮熟的海產品)進入人體,在腸道內繁殖并釋放毒素,引起腸黏膜炎癥、充血、水腫,嚴重時可導致黏膜出血和潰瘍。
主要途徑:食用被污染的海產品(如牡蠣、蛤蜊、蝦、蟹、生魚片等)或鹽漬食品(如咸菜、咸肉)。
次要途徑:接觸被污染的水源或通過廚具交叉污染(如處理生海鮮后未徹底清潔餐具)。
控制傳染源
對患者和帶菌者及時隔離治療,避免其從事食品加工行業。
切斷傳播途徑
生熟分開:處理生海鮮的刀具、砧板等廚具需與熟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徹底加熱:海鮮應煮熟煮透(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持續3~5分鐘),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醉蝦、刺身等)。
安全儲存:海鮮應冷藏(4℃以下)或冷凍保存,避免在室溫下長時間暴露;剩菜需徹底加熱后食用。
清潔水源:確保食品加工用水符合衛生標準,避免使用被污染的水清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