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質沙雷氏菌
黏質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的桿狀細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土壤、水、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腸道中。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征: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約為 (1~1.3)μm×(0.7~1.0)μm,形態多樣,有時呈近球形。無莢膜,無芽孢,具有周生鞭毛,有動力。在顯微鏡下觀察,呈現出短直或略帶彎曲的桿狀結構,常常以短鏈的形式排列。
培養特性:不苛求生長基質,能在多種通用培養基上生長,如營養瓊脂、胰酪大豆胨瓊脂、麥康凱瓊脂等。在營養瓊脂上,會產生光滑、圓形、隆起的非乳糖發酵菌落,直徑約 2 到 4 毫米,20-30℃下培養過夜后可見紅色色素。其生長溫度范圍為 5℃到 40℃,最佳生長溫度為 37±2℃。
生化特性:能產生靈菌紅素等多種色素,這是其較為明顯的特征之一,在 28℃下培養產生紅色色素,37℃下培養不產紅色色素,恢復在 28℃下培養又可產生紅色色素。此外,沙雷氏菌還可產明膠酶、脂酶和 DNA 酶,與克雷伯氏菌屬、腸桿菌屬、哈夫尼亞菌屬的主要區別是 DNA 酶陽性。
02分布與棲息地
自然環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水、腐爛的蔬菜、沼澤地帶以及植物表面等,是水和土壤中的常居菌群。
人體環境:在人體內部,常見于上呼吸道、泌尿道以及消化道,可在人體的糞便中分離出。
醫院環境:經常出現在醫院設備、水槽、地板等表面,以及醫護人員的皮膚和糞便中,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03感染途徑
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如醫護人員的手、醫療器械等。也可通過空氣傳播,如在醫院病房中,黏質沙雷氏菌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給其他患者。此外,食用被黏質沙雷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能導致感染。
04易感人群
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較大威脅,如患有惡性腫瘤、免疫功能不全、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年齡過大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平衡和免疫功能遭到破壞的人群,易發生黏質沙雷氏菌感染。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素破壞機體菌群平衡狀態,也為該菌感染提供了條件。
05預防方法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觸食物前后和處理傷口前后。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潔家居環境,特別是廚房、浴室等潮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