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桿菌
腸桿菌 Enterobacteriaceae: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的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中(如土壤、水體)和動物腸道內。它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形態:短桿狀,多數有鞭毛(運動性),部分有菌毛或莢膜。
代謝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氧化酶陰性,能發酵葡萄糖產酸(或產酸產氣)。
臨床意義:包括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條件致病菌(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可引起腸道感染、尿路感染、敗血癥等。
腸桿菌的代表性菌種
1.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1.1 菌落形態
- 在麥康凱瓊脂(MAC)上形成粉紅色菌落(乳糖發酵陽性);
- 在血瓊脂平板上呈灰白色、光滑、濕潤菌落,部分菌株有β溶血環。
1.2臨床感染特征
- 腸道致病型:如腸毒素型(ETEC)致旅行者腹瀉,腸出血型(EHEC)致血便;
- 腸外感染:尿路感染(UPEC)、敗血癥、新生兒腦膜炎;
- 多重耐藥問題突出(如產ESBLs酶菌株)。
2.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2.1菌落形態
- 在MAC上形成凸起、黏液狀粉紅色菌落(乳糖發酵陽性);
- 在血瓊脂上菌落較大,呈黏液狀(因莢膜多糖)。
2.2臨床感染特征
- 肺炎:典型表現為磚紅色膠凍樣痰(院內感染常見);
- 其他感染:尿路感染、肝膿腫(高毒力菌株hvKP);
- 耐藥性強,易產碳青霉烯酶(如KPC酶)。
3.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
3.1菌落形態
- 在MAC或SS瓊脂上形成無色透明菌落(乳糖不發酵);
- 部分菌株產生硫化氫(如傷寒沙門氏菌在XLD瓊脂上呈黑色中心)。
3.2臨床感染特征
- 傷寒/副傷寒:持續發熱、玫瑰疹、肝脾腫大(傷寒沙門氏菌);
- 胃腸炎:非傷寒沙門氏菌(如鼠傷寒沙門氏菌)致腹瀉、腹痛;
- 可通過污染食物(如雞蛋、肉類)傳播。
4.志賀氏菌(Shigella spp.)
4.1菌落形態
- 在MAC或SS瓊脂上呈無色透明菌落(乳糖不發酵);
- 菌落較小,邊緣整齊。
4.2臨床感染特征
- 細菌性痢疾: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毒素致腸黏膜破壞);
- 傳染性強,低感染劑量即可致?。?0-100個細菌);
- 常見于衛生條件差地區,人際傳播為主。
5.變形桿菌(Proteus spp.)
5.1菌落形態
- 在血瓊脂上呈“遷徙生長”現象(菌落呈同心圓擴散);
- 在MAC上為無色菌落(乳糖不發酵)。
5.2臨床感染特征
- 尿路感染:與尿路結石相關(分解尿素產氨,升高尿液pH);
- 傷口感染:分泌物有惡臭,易形成生物膜;
- 對多種抗生素天然耐藥(如氨芐西林)。
腸桿菌科細菌具有多樣性和廣泛致病性,臨床需結合菌落特征、生化試驗及藥敏結果進行鑒別。多重耐藥問題(如產ESBLs、碳青霉烯酶菌株)對治療構成挑戰,需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加強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