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土瘟神”:皮疽諾卡菌
皮疽諾卡菌(Nocardia farcinica)屬于放線菌目諾卡菌科,是革蘭氏陽性需氧菌,菌體呈分枝絲狀,直徑0.5-1.2μm,顯微鏡下可見典型的“鹿角狀”或“串珠狀”分枝結構。
一、生物特性與分類地位
該菌廣泛分布于土壤、腐殖質等自然環境中,通過吸入含菌塵埃或皮膚創面接觸感染人體。
二、菌落形態與鑒別要點
菌落特征
皮疽諾卡菌菌落直徑1-2mm,圓形但邊緣不規則,表面粗糙褶皺,質地干燥易粉碎。菌落正面呈灰白色,中間凸起,反面可能呈現棕色、黃色或橙色。與真菌菌落不同,其無氣生菌絲體,但培養后期可能形成粉狀或顆粒狀結構。
鑒別方法
染色技術:革蘭染色呈陽性(藍紫色),菌絲分枝明顯;弱抗酸染色陽性(使用1%硫酸脫色),與結核分枝桿菌(強抗酸陽性)形成鑒別。
質譜鑒定:MALDI-TOF MS可在2小時內精準鑒定,準確率>90%,是金標準培養法的有效補充。
基因測序:對疑難病例可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實現“基因身份證”級識別。
三、培養技術與條件優化
推薦使用改良沙保羅瓊脂或腦心浸液瓊脂,配方含葡萄糖4.0g/L、酵母提取物4.0g/L、麥芽提取物10.0g/L、碳酸鈣2.0g/L、瓊脂15.0g/L,pH 7.2。碳源濃度需控制在1%以內,避免生理酸性環境抑制孢子形成。
生長條件
溫度:28℃(部分菌株37℃可生長,但形態可能變異)。
時間:初代分離需5-7天,延長培養至14天可提高檢出率。
氣體:需氧環境,5%-10% CO?可促進菌落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