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
綠膿桿菌,又稱銅綠假單胞菌(學名: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具有好氧、呈長棒形的特點,且只有單向的運動性。
01 基本特性
發現歷史:1882年,Gersard首次從傷口膿液中分離出綠膿桿菌。
形態與結構:綠膿桿菌長約1.5至3.0微米,寬約0.5至0.8微米,菌體一端通常有一根鞭毛,運動活潑。無芽胞,能形成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生存環境:綠膿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空氣以及植物上,也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膚、腸道和呼吸道中。
02致病性
機會性感染:綠膿桿菌是一種機會性感染細菌,當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或缺陷時,容易引發感染。
感染部位:綠膿桿菌可以感染人體的各個系統,累及不同的器官。常見的感染部位包括皮膚、呼吸道、泌尿道、燒傷創面等。
感染癥狀
皮膚感染:出現皮下膿腫、毛囊發炎、皮下結節等癥狀。
呼吸道感染:引發肺炎,出現寒戰、發熱、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咯血等癥狀。
血流感染:主要繼發于大面積燒傷,出現高熱、呼吸窘迫、血管內凝血等癥狀。
其他感染:還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敗血癥等嚴重疾病。
03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公共物品或進行醫療護理時。
消毒醫療器械:在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中,應嚴格消毒所有醫療器械,尤其是呼吸機和導管等。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濫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包括綠膿桿菌。
增強免疫力:均衡飲食、規律鍛煉和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強自身免疫力,預防感染。
04 其他
綠膿桿菌感染后因膿汁和滲出液等病料呈綠色而得名。其產生的綠膿素(呈藍綠色)和熒光素(呈黃綠色)是這種顏色的主要原因。
綠膿桿菌在潮濕環境中更易生存和繁殖,因此保持環境干燥和清潔對于預防綠膿桿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