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梭菌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一種厭氧性、革蘭氏陽性桿菌,是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
01 基本特性
形態與染色:破傷風梭菌菌體細長,大小為(0.5~1.7)微米×(2.1~18.1)微米,周身有鞭毛,無莢膜。
菌體一端或兩端形成圓形芽孢,芽孢直徑大于菌體,使細菌呈鼓槌狀或羽毛球拍狀。革蘭氏染色呈陽性。
生長環境:破傷風梭菌是專性厭氧菌,只能在無氧或低氧環境中生長和繁殖。它廣泛存在于土壤、塵埃、人和動物的糞便中,尤其是被糞便污染的土壤中。
抵抗力:破傷風梭菌的芽孢抵抗力非常強,能在干燥的土壤和塵埃中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對熱和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強,100℃加熱1小時才能破壞其芽孢。
02致病機制
感染途徑:破傷風梭菌主要通過皮膚或黏膜的傷口侵入人體。當機體受到深部創傷,如刺傷、割傷、燒傷等,或手術時使用不潔器械,破傷風梭菌的芽孢可能進入傷口。
在傷口局部形成厭氧微環境后,芽孢發芽形成繁殖體,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
毒素作用:破傷風梭菌產生的主要毒素是破傷風痙攣毒素,這是一種神經毒素,毒性極強,僅次于肉毒毒素。
破傷風痙攣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特殊的親和力,能阻止抑制性突觸末端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甘氨酸與γ-氨基丁酸),導致肌肉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失調,引起全身骨骼肌持續性強直和陣發性痙攣。
03臨床表現
破傷風的潛伏期可從幾天至幾周不等,與原發感染部位距離中樞神經系統的遠近有關。
發病后,患者常出現牙關緊閉、苦笑面容、角弓反張等典型癥狀,嚴重時可導致窒息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04預防
破傷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對易受傷的人群有計劃地進行破傷風類毒素預防接種。兒童可通過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獲得對破傷風的免疫力。成人每10年應加強一次破傷風疫苗注射。
被動免疫:對傷口較深、混有泥土雜物的疑似破傷風患者,應立即進行清創、擴創處理,并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作為緊急預防或特異性治療。
破傷風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通過皮膚或黏膜的傷口侵入人體,在傷口局部形成厭氧微環境后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引發破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