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統的“沉默破壞者”--解脲棒桿菌
解脲棒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是一種革蘭陽性棒狀桿菌,屬于皮膚和黏膜的條件致病菌。因其能強烈分解尿素產氨(尿素酶陽性),常導致泌尿系統堿性環境,引發結晶性膀胱炎、腎結石或傷口感染,在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導尿管患者中易暴發,以耐藥性強和易被漏診為特點。
生化特性:尿素酶強陽性,觸酶陽性,發酵葡萄糖
耐藥性:天然對多種抗生素耐藥(如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
分布:人體皮膚、尿道口正常菌群,醫院環境常見
培養基:血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 培養條件:需氧,35-37°C,48-72小時生長 菌落形態
尿素酶試驗:菌落周圍培養基變粉紅色(強陽性)
典型疾病
堿性結晶性膀胱炎(尿液pH>7,氨味濃) 腎盂腎炎、尿路結石 手術傷口感染(如植入器械者)
高危人群:長期導尿、糖尿病、器官移植、廣譜抗生素使用者
涂片鏡檢:革蘭染色見多形性棒狀桿菌 培養鑒定:血平板+尿素酶試驗(快速變紅) 質譜技術:MALDI-TOF MS精準鑒定 分子檢測:16S rRNA基因測序
化學消毒:含氯消毒劑(1000mg/L有效氯,10分鐘)、70%乙醇、2%戊二醛 物理滅活:121°C高壓蒸汽滅菌15分鐘或干熱160°C 1小時
耐藥性
對青霉素、頭孢菌素、紅霉素天然耐藥,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環素敏感
首選治療:萬古霉素(靜脈)或替考拉寧,復雜性感染聯用利福平
臨床意義
易被誤診為“污染菌”延誤治療
生物膜形成能力導致器械相關感染頑固
需通過藥敏試驗個體化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