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的β-氧化過程
此過程可分為活化,轉移,β-氧化共三個階段。
1.脂肪酸的活化
和葡萄糖一樣,脂肪酸參加代謝前也先要活化。其活化形式是硫酯:脂肪酰CoA,催化脂肪酸活化的酶是脂酰CoA合成酶(acyl CoA synthetase)。
活化后生成的脂酰CoA極性增強,易溶于水;分子中有高能鍵、性質活潑;是酶的特異底物,與酶的親和力大,因此更容易參加反應。
脂酰CoA合成酶又稱硫激酶,分布在胞漿中、線粒體膜和內質網膜上。胞漿中的硫激酶催化中短鏈脂肪酸活化;內質網膜上的酶活化長鏈脂肪酸,生成脂酰CoA,然后進入內質網用于甘油三酯合成;而線粒體膜上的酶活化的長鏈脂酰CoA,進入線粒體進入β-氧化。
2.脂酰CoA進入線粒體: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酶系在線粒體基質中,但長鏈脂酰CoA不能自由通過線粒體內膜,要進入線粒體基質就需要 載體 轉運,這一 載體 就是肉毒堿(carnitine),即3-羥-4-三甲氨基丁酸。
長鏈脂肪酰CoA和肉毒堿反應,生成輔酶A和脂酰肉毒堿,脂肪?;c肉毒堿的3羥基通過酯鍵相連接。
催化此反應的酶為肉毒堿脂酰轉移酶(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線粒體內膜的內外兩側均有此酶,系同工酶,分別稱為肉毒堿脂酰轉移酶I和肉毒堿脂酰轉移酶Ⅱ。酶Ⅰ使胞漿的脂酰CoA轉化為輔酶A和脂肪酰肉毒堿,后者進入線粒體內膜。位于線粒體內膜內側的酶Ⅱ又使脂肪酰肉毒堿轉化成肉毒堿和脂酰CoA,肉毒堿重新發揮其 載體 功能,脂酰CoA則進入線粒體基質,成為脂肪酸β-氧化酶系的底物
長鏈脂酰CoA進入線粒體的速度受到肉毒堿脂酰轉移酶Ⅰ和酶Ⅱ的調節,酶Ⅰ受丙二酰CoA抑制,酶Ⅱ受胰島素抑制。丙二酰CoA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胰島素通過誘導乙酰CoA羧化酶的合成使丙二酰CoA濃度增加,進而抑制酶Ⅰ。可以看出胰島素對肉毒堿脂酰轉移酶Ⅰ和酶Ⅱ有間接或直接抑制作用。饑餓或禁食時胰島素分泌減少,肉毒堿脂酰轉移酶Ⅰ和酶Ⅱ活性增高,轉移的長鏈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供能。
3.β-氧化的反應過程:脂酰CoA在線粒體基質中進入β氧化要經過四步反應,即脫氫、加水、再脫氫和硫解,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個少兩個碳的新的脂酰CoA。
第一步脫氫(dehydrogenation)反應由脂酰CoA脫氫酶活化,輔基為FAD,脂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上各脫去一個氫原子生成具有反式雙鍵的α、β-烯脂肪酰輔酶A。
第二步加水(hydration)反應由烯酰CoA水合酶催化,生成具有L-構型的β-羥脂酰CoA。
第三步脫氫反應是在β-羥脂肪酰CoA脫飴酶(輔酶為NAD+)催化下,β-羥脂肪酰CoA脫氫生成β酮脂酰CoA。
第四步硫解(thiolysis)反應由β-酮硫解酶催化,β-酮酯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之間斷鏈,加上一分子輔酶A生成乙酰CoA和一個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酰CoA。
上述四步反應與TCA循環中由琥珀酸經延胡索酸、蘋果酸生成草酰乙酸的過程相似,只是β-氧化的第四步反應是硫解,而草酰乙酸的下一步反應是與乙酰CoA縮合生成檸檬酸。
長鏈脂酰CoA經上面一次循環,碳鏈減少兩個碳原子,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多次重復上面的循環,就會逐步生成乙酰CoA。
從上述可以看出脂肪酸的β-氧化過程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要將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這是一個耗能過程。中、短鏈脂肪酸不需載體可直拉進入線粒體,而長鏈脂酰CoA需要肉毒堿轉運。β-氧化反應在線粒體內進行,因此沒有線粒體的紅細胞不能氧化脂肪酸供能。β-氧化過程中有FADH2和NADH+H+生成,這些氫要經呼吸鏈傳遞給氧生成水,需要氧參加,乙酰CoA的氧化也需要氧。因此,β-氧化是絕對需氧的過程。
北京天優??瞪锟萍加邢薰?/span>
服務熱線:400-860-6160
聯系電話/微信:13718308763
QQ:2136615612 3317607072
E-mail:Tianyoubz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