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埃希菌
基本特征
1. 分類學地位
屬:埃希菌屬
種:弗格森埃希菌,1985年由Hickman-Brenner等人首次分離并命名。
2.形態與培養特性
形態: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生鞭毛(運動性),無芽孢。
培養特性
在麥康凱瓊脂(MAC)上形成粉紅色菌落。
在血瓊脂平板上呈灰白色菌落,無溶血環。
3.生態分布與致病性
3.1生態分布
宿主:主要分離自動物腸道(如鳥類、爬行動物),也可定植于人類腸道(罕見)。
環境:水體、土壤(可能通過糞便污染傳播)。
3.2致病性
條件致病菌:通常不致病,但在免疫抑制或黏膜屏障受損時可能引發感染。
感染類型
尿路感染:與導尿管相關感染有關。
傷口感染:手術或創傷后感染。
菌血癥:罕見,多與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相關。
4.與大腸埃希菌的區別
弗格森埃希菌
山梨醇發酵:陰性(多數菌株)
β-葡萄糖醛酸酶:陰性
賴氨酸脫羧酶:陰性
臨床相關性:罕見,機會性感染
大腸埃希菌
山梨醇發酵:陽性(EHECO157:H7為陰性)
β-葡萄糖醛酸酶:陽性
賴氨酸脫羧酶:陽性(多數菌株)
臨床相關性:常見,致腸道及腸外感染
1.實驗室鑒定
1.1生化試驗
關鍵反應
吲哚陽性、甲基紅陽性、VP試驗陰性、檸檬酸鹽利用陰性。
不發酵山梨醇、不產β-葡萄糖醛酸酶。
1.2分子檢測
16S rRNA基因測序:與大腸桿菌相似性高(>97%),需結合其他基因(如gyrB)。
MALDI-TOF質譜:可區分弗格森埃希菌與其他腸桿菌科細菌。
2.臨床意義與治療
2.1耐藥性
多重耐藥率較低,但部分菌株攜帶ESBLs(超廣譜β-內酰胺酶)或碳青霉烯酶基因。
常見敏感藥物: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氟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氨基糖苷類(如阿米卡星)。
2.2治療原則
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輕癥感染可選用口服氟喹諾酮類。
重癥感染需靜脈用藥(如頭孢他啶+阿米卡星)。
弗格森埃希菌是埃希菌屬中的罕見條件致病菌,生化特性與大腸桿菌相似,但存在關鍵差異(如山梨醇、β-葡萄糖醛酸酶陰性)。
臨床感染多與免疫缺陷或侵入性操作相關,治療需依據藥敏。實驗室需通過精準鑒定(如質譜、分子檢測)避免誤診為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