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鏈球菌
1. 分類學地位
界:細菌界 Bacteria
門: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鏈球菌科 Streptococcaceae
屬: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種:化膿性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分群:根據蘭斯菲爾德球菌分群實驗(Lancedield抗原分群),屬于A群β溶血性鏈球菌(GAS)。
2. 培養狀態
培養基:需在富含血液或血清的培養基中生長(如血瓊脂平板)。
生長條件: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5–37℃,pH中性。
溶血特性:β溶血(完全溶血),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環。
菌落形態:灰白色、細小(0.5–1 mm)、表面光滑或略粗糙。
致病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治療
1.致病性
人類致病性
局部感染:咽炎(鏈球菌性喉炎)、膿皮病、丹毒、蜂窩組織炎。
侵襲性感染:壞死性筋膜炎(“食肉菌感染”)、敗血癥、產褥熱。
毒素介導疾病:猩紅熱(紅疹毒素)、鏈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TSLS)。
免疫后遺癥:風濕熱(累及心臟、關節)、急性腎小球腎炎。
動物致病性
主要感染人類,偶見于動物(如牛乳腺炎),但多為偶然宿主。
2.實驗室診斷
直接鏡檢:革蘭染色可見革蘭陽性球菌,呈鏈狀排列(膿液或咽拭子樣本)。
培養鑒定:血瓊脂平板培養后觀察β溶血,結合生化試驗(如桿菌肽敏感試驗)。
抗原檢測:快速咽拭子抗原檢測(針對A群多糖抗原)。
分子檢測:PCR檢測特異性基因(如spn或emm基因)。
血清學檢測: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抗體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3.臨床治療
臨床意義
是全球常見致病菌,可引發從輕微感染到致命性侵襲性疾病。
免疫后遺癥(如風濕熱)需長期管理。
治療
一線藥物:青霉素(口服或靜脈,耐藥罕見)。
替代方案:對青霉素過敏者使用大環內酯類(如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需注意耐藥性)。
嚴重感染:聯合治療(如青霉素+克林霉素)以抑制毒素產生。
耐藥性
對青霉素極少耐藥(因無β-內酰胺酶),但大環內酯類耐藥率較高(部分區域>30%)。
耐藥機制:erm基因(大環內酯類耐藥)、mef基因(外排泵)等。
小結
化膿性鏈球菌是重要的人類病原體,需通過快速診斷和規范抗生素治療降低并發癥風險。青霉素仍為首選,但需警惕大環內酯類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