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菌
鐮刀菌 Fusarium:是一類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絲狀真菌,屬于子囊菌門、糞殼菌綱、肉座菌目、叢赤殼科。
無性世代(無性態):鐮刀菌的無性繁殖階段為常見形態,以產生典型的鐮刀形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為特征。
有性世代(有性態):部分種類可通過有性生殖形成子囊殼,但臨床和環境中多以無性態形式存在。
物種多樣性:目前已發現超過 300 種鐮刀菌,其中20余種與人類疾病相關,常見致病種包括茄病鐮刀菌復合群、尖孢鐮刀菌、輪枝鐮刀菌等。
菌落形態特征
菌落外觀
PDA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初期呈白色絨毛狀,隨成熟逐漸變為淡粉色、紫色或棕褐色(部分種產生色素)。
SDA培養基(沙氏葡萄糖瓊脂):生長迅速,菌落質地從棉絮狀到氈狀,背面可能呈現深紅色或紫色。
產孢結構
大分生孢子:鐮刀形或新月形,多細胞(3-5個隔膜),兩端尖銳,成簇生于分生孢子梗頂端。
小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單細胞或雙細胞,呈鏈狀或假頭狀排列。
厚垣孢子:部分種在不良環境下形成球形厚壁孢子,增強生存能力。
鐮刀菌是重要的機會性病原真菌,感染多見于免疫抑制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臨床表現包括:
淺表感染
角膜炎:常見于農業外傷或隱形眼鏡使用不當,表現為眼痛、畏光、角膜潰瘍,可迅速進展致盲。
甲真菌病:甲板渾濁、增厚或剝離,易與皮膚癬菌感染混淆。
局部侵襲性感染
皮膚感染:創傷后引發潰瘍、壞死性結節或蜂窩織炎,常伴衛星病灶。
鼻竇炎:侵襲性鼻竇感染可擴散至眼眶或腦部,出現鼻塞、面部腫脹、視力障礙。
播散性感染
血流感染:發熱、寒戰、多器官受累(如肺、肝、脾),血培養陽性率低但死亡率高達 50%-80%。
真菌性敗血癥:典型表現為皮膚多發性紅斑、結節或壞死性皮損。
注:關于鐮刀菌感染的治療請查閱相關文獻或咨詢臨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