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
2.大腸桿菌
2.1分類學地位
屬:埃希菌屬 Escherichia
類別: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屬發酵型革蘭氏陰性桿菌。
2.2形態與培養特性
形態: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生鞭毛(運動性),部分菌株有菌毛或莢膜。
培養特性
在MAC上形成粉紅色菌落(乳糖發酵陽性)。
在血瓊脂平板上呈灰白色、光滑菌落,部分菌株有β溶血環。
2.3代謝特點
兼性厭氧,通過發酵糖類產酸產氣。
氧化酶試驗陰性。
2.4致病性
腸道致病型
腸毒素型(ETEC):旅行者腹瀉(水樣便)。
腸出血型(EHEC):血便(如O157:H7,可致溶血性尿毒綜合征)。
腸外感染
尿路感染(UPEC):占社區獲得性尿路感染的80%。
敗血癥:新生兒腦膜炎、腹腔感染等。
2.5耐藥性
常見耐藥機制: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酶(如NDM)。
多重耐藥問題:對氟喹諾酮類、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率上升。
銅綠假單胞菌:環境適應性強,多重耐藥率高,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體,需警惕生物膜形成。
大腸桿菌:兼有共生與致病性,腸道與腸外感染均常見,耐藥問題需依賴精準藥敏指導治療。
防控重點:銅綠需強化院內感染控制(如器械消毒),大腸桿菌需注意食品安全及抗生素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