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脫羧勒克菌
非脫羧勒克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屬于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最初于 20 世紀 60 年代被發現并命名,其名稱源于該菌缺乏某些羧基脫羧酶的特性。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呈直桿狀,大小約(0.5-0.8)μm×(1.0-3.0)μm,無芽孢,多數菌株有鞭毛,能運動,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培養特性
在普通培養基(如營養瓊脂)上易于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 35-37℃,菌落呈圓形、光滑、邊緣整齊,顏色為灰白色至淺黃色,在血瓊脂平板上一般不溶血。
生化特性
不發酵乳糖(少數菌株可緩慢發酵),能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
關鍵特征是缺乏鳥氨酸脫羧酶和賴氨酸脫羧酶,這也是其名稱 “非脫羧” 的由來。
氧化酶陰性,觸酶陽性,能還原硝酸鹽。
02自然分布與宿主
環境分布: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如土壤、水、污水等,也可在食品(如肉類、蔬菜)中檢出。
宿主:通常為條件致病菌,可定植于人類和動物的腸道,一般不引起健康個體發病,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可能導致感染。
03預防措施
加強醫院感染控制,如手衛生、醫療器械消毒。
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避免接觸污染環境或不潔食品,減少感染風險。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導致耐藥菌株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