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劑生產過程中可見異物產生途徑及控制策略
一、摘要
本文結合FDA《注射劑可見異物檢查行業指南(草案)》與國內藥品生產實踐,從人員、設備、工藝、方法及環境等環節分析可見異物成因,提出控制策略及檢測方法,旨在降低注射劑異物風險,保障用藥安全。
二、可見異物定義與分類
可見異物指注射劑中粒徑>50 μm的可目視不溶性物質,分為外源性(纖維、金屬屑等)和內源性(原料析出沉淀等)。FDA進一步將其分為固有顆粒(產品特性)、內部顆粒(設備/配方相關)和外來顆粒(環境引入)。異物進入人體可能引發血栓等嚴重風險,國內外藥典均嚴格規定其限量標準。
三、異物產生途徑
1. 人員操作:潔凈服穿戴不規范、違規走動或開門可能帶入纖維、白塊等異物,灌裝環節風險尤為突出。
2. 生產設備:洗瓶機噴針偏差致玻璃屑脫落,隧道烘箱玻璃屑殘留,設備腐蝕引發金屬離子沉淀,灌封機動態摩擦產生塵粒。
3. 工藝因素:高濃度鹽類腐蝕不銹鋼設備、糖苷類產品滅菌后析出沉淀、清潔不徹底導致交叉污染。
4. 操作方法:清潔程序不當、工藝用氣過濾不足、包材沖洗壓力不足等。
5. 環境控制:潔凈區懸浮粒子超標、空氣凈化不足、設施維護不良引入毛發或昆蟲等異物。
四、控制策略
1. 風險評估:FDA強調需在研發階段評估顆粒來源及風險等級,結合GMP要求制定整體控制策略。
2. 缺陷防范:
? 人員培訓:規范操作流程,強化無菌意識;
? 設備維護:定期檢查洗瓶機、灌封機等關鍵設備,避免玻璃屑殘留;
? 工藝優化:調整過濾溫度、pH值等參數,減少析出物;
? 環境監測:實時監控潔凈區懸浮粒子及微生物,確保溫濕度合規。
3. 技術升級:采用AI智能檢測系統(如深度學習結合多模態成像)提升自動化燈檢效率,降低漏檢率至萬分之三以下。
五、檢測方法
1、人工燈檢
?、偃秉c:依賴經驗,易受主觀因素及顏色干擾,漏檢率高。
?、诮鉀Q方案:
③燈檢法檢測產品推薦
50μm可見異物、100μm可見異物,顆粒數、規格及外包裝可以根據需求定制,目視比對法1-3粒為最佳顆粒數??捎糜跈z測人員培訓和考核,還可以用于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評價和檢驗分析方法。

2、半自動檢測:結合傳送帶與人工檢查,需定期校準設備速度。
3、光散射法:
?、偃詣訜魴z機檢測:利用高速相機、X射線等技術精準識別異物,效率高但硬件成本高,適合規?;a。
?、谌詣訜魴z機校準配套可見異物標準品

結論
可見異物控制需貫穿藥品全生命周期,通過技術升級、流程優化及嚴格監管,最大限度降低風險,保障患者用藥安全。